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临床特征通常表现为病人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我国已经成为卒中终身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因此,了解和做好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就极其重要。上次已把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给大家介绍,今天就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大家聊聊,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可干预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指发病前的预防。对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个体,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使脑血管疾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一)防治高血压
1.建议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
2.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及时启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 120-139mmHg 或舒张压 80-89mmHg) 应改变不健康饮食习惯并每年筛查高血压。
4.早期或轻度高血压者首先应改变生活方式,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5.中度以上高血压病人除改进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
6.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病人建议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7.具体药物选择应根据病人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二)戒烟
1.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
2.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
3.加强宣教,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
4.办公室、会议室、飞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严禁吸烟,以减少吸烟对公众的危害。
(三)防治糖尿病
1.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
2.糖尿病病人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3.糖尿病病人血压≥140/90mmHg 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治疗。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降压目标应低于130/80mmHg。
(四)及时发现和治疗心房颤动
1.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脏病。
2.确诊为心房颤动的病人,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方案需考虑出血风险、经济负担、个体耐受性等。
(五)防治血脂异常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血脂管理的首要步骤,必须贯穿生命的全周期。
1.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和可溶性黏性纤维。
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等。
3.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④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调控血脂。
(六)饮食和营养
1.建议膳食种类多样化,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合理;增加食用全谷、豆类、薯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2.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推荐食盐摄入量≤6/d。
3.具有危险因素者应控制每天胆固醇摄入量。
4.柑橘类水果、苹果、梨和多叶蔬菜摄入多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建议多吃新鲜果蔬。
(七)加强身体活动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体化身体活动来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
1.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2.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 40分钟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
3.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建议每坐1小时进行短时间身体活动。
(八)其他
1.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
2.普通人群(非妊娠、非哺乳期)通过食用蔬菜、水果、豆类、肉类、鱼类和加工过的强化谷类,合理增加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的摄人。
3.不饮酒者,不提倡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饮酒者应适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20-30g,女性不超过15-20g;避免酗酒。
二、 二级预防
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病人,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以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1.正确评估:对于已发生卒中者进行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性干预及预防。
2.卒中后的血压管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控制高血压,建议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3.抗血小板聚集:对于发生过缺血性卒中的病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缓释剂和氯吡格雷等治疗。
4.抗凝治疗:对已明确为非瓣膜病变性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栓塞病人,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5.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都有发生完全性卒中和二次卒中的风险,应积极去除高血压、血流动力学异常、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狭窄等危险因素。
6.卒中后血糖与血脂的管理: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积极落实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干预等综合措施。
7.防止卒中后认知障碍:约1/3的卒中病人会经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均受到严重影响,积极治疗卒中和预防再发卒中,可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及进展。
在对高危人群和病人进行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同时,应对公众加强宣传教育,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订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使公众充分了解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从而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采取戒烟、限酒、低脂肪和充足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规律的体育锻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危病人应定期体检,指导病人提高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文章来源 | 吴晓缺 (声明:本网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健康信息的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