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胆囊或胆管内的胆汁中某些物质(如胆固醇、胆红素等)过度积聚,超过胆汁溶解能力时,就会形成胆结石,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疼痛。胆结石的病理机制可以简单解释如下
1.胆囊内胆汁成分不平衡:饮食不当或胆囊功能异常使得胆汁中胆固醇等类物质增加,胆汁中胆盐、胆红素等溶解结石的成分减少,形成了胆汁成分失衡的环境。
2.胆固醇超饱和状态:胆固醇在胆汁中溶解度一定,超过一定浓度的胆固醇无法完全溶解,开始结晶形成微小的胆固醇结晶核心。
3.结晶逐渐增大:胆固醇结晶逐渐沉积并结合胆汁中的其他物质,逐渐增大形成胆结石。
4.胆汁淤积增加:当胆结石阻塞了胆囊或胆管时,胆汁无法顺畅排出,导致胆汁淤积,促进结石的形成。
5.慢性炎症反应:胆囊因胆结石的刺激而发生炎症反应,引起胆囊壁的肥厚和纤维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胆囊炎,加重病情。
简而言之,胆结石形成的关键是胆汁中某些物质过度积聚,超过溶解能力,形成结晶核心并逐渐增大形成结石。胆囊或胆管的淤积和炎症反应可能加重病情。
在中医的理论中,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和阳虚寒凝等因素相关。
1.饮食不节: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辛辣、熏烤食物等有关。这类食物会使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物质增多,过多积累在胆囊内形成结石。
2.情志失调: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不畅、情绪波动过大,尤其是愤怒、抑郁等情绪对胆囊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易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从而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3.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弱,会导致食物无法被彻底消化吸收,从而使胆囊中的胆汁过度凝结,形成结石。
4.湿热内蕴:湿热是中医病机中的一种体内病理状态,湿热内蕴可能导致胆汁分泌不畅,胆汁淤积在胆囊内,逐渐生成结石。
5.阳虚寒凝:中医认为阳虚寒凝也是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阳虚寒凝使胆囊失去温煦之气,导致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形成结石。
在中医中,胆结石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病情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1.阳明郁热型:特征为胀痛、口苦、大便秘结,口舌干燥等症状。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毒,通利肠道。常用的中药有大黄、黄芩、龙胆草等。
2.湿热蕴结型:特征为胀满、口苦、恶心、纳差,尿黄短少等症状。治疗重点是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柴胡等。
3.瘀血凝结型:特征为胀痛剧烈、持续不减,疼痛范围较广泛。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消散结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红花等。
4.脾胃虚弱型:特征为腹胀、纳差、大便稀溏,舌苔白腻等症状。治疗重点是健脾消湿、调理胃肠功能。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炙黄芪等。
5.肝肾阴虚型:特征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治疗重点是滋阴养血、益肾濡肝。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山药、枸杞子等。
可选择清利肝胆、理气化石的食疗方:
佛手内金山药粥——佛手 15g,鸡内金 12g,山药 30g。将佛手鸡内金加水先煎,去渣取汁,再加大米、山药共煮成粥,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肝郁脾虚型慢性胆套炎与胆石症
内金饼——鸡内金 200g,面粉2000g,盐、椒适量。鸡内金在新瓦上焙干研细木与面粉和勾加盐、椒适量烙饼,分20-30d吃完.适用于胆结石。
文章来源|体检科 杜娟(声明:本网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健康信息的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