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最新公告:
院内制剂转让公示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输血科实验室采购试验台和边柜的询价公告
关于举办2024年度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思想及在脾胃病中的临床运用研修班暨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学术传承会议的通知
关于举办2024年度国医大师李振华 学术思想及在脾胃病中的临床运用研修班暨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学术传承会议的通知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25届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名单公示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临床医疗 > 健康科普健康科普

中药,怎么吃?

来源:药学部     日期:2023-08-15     浏览:2452次

    中药悠久历史、底蕴丰富,随着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药给药剂型有很多,其中汤剂的应用最为广泛。正确的中药服用方法是保障疗效的基础。在惜墨如金的东汉竹简时代,《伤寒论》第一条汤方条文中张仲景用三分之二的笔墨编撰煎服法,可见中药正确服法的重要性。究竟该如何正确服用中药呢?治疗外感的、脾胃的、虚证的中药都是一样的服法吗?

    一、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即汤剂的冷热,包括温服、热服、冷服。如治疗寒证的药物多热服。特别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辛温发汗解表药,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覆以薄被以取汗。治疗热病的药物,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冷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

    (1)温服:把煎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凡性平和,功效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增强补益功能,和胃益脾,另一方面可减轻胃肠道的刺激。

    (2)热服: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血瘀证等。凡伤风感冒,恶寒无汗,宜大口热服,以达到发汗散寒之目的。如桂枝汤“服已须臾,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3)冷服:一般治疗呕吐、中毒等证的药物,为防止患者拒药应当凉服用于寒证,服用寒药治疗者。治疗真寒假热病证宜冷服,如生姜半夏汤性温,治寒饮搏结中焦,服宜“小冷、分四服”,以防拒热,药而不纳。

    二、服药频次

    汤剂一般一天一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两至三次温服。但对急症、重症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甚至一天可连续服用两剂,以加强疗效。

    三、服药时间

    《本草论》云“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饮食与服药时间的先后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及对胃肠道刺激性等。故应根据药物性质、病变部位、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最佳服药时间。

    (1)餐前服:为了避免食物对药液吸收的干扰,充分发挥药效,使药力速达病,或充分发挥药液对胃肠道的局部作用。凡滋补类汤药,宜早晨空腹用或餐前用,以利于药物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易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2)餐后服: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可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如消导药、抗风湿药、健胃药等。

    (3)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和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需要定时服用。平喘药、截疟药所治疗的喘咳和痢疾一般发作多有规律,故宜于发作前2-3小时服用,恰好在疾病发作时起效。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尤其是治疗痛经的药物,宜在月经前3-7天服用,起到调经作用。

    (4)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补心脾的药物。

    (5)隔夜服:主要是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1次,以便将虫杀死并排出体外。

    文章来源|药学部  罗顺  (声明:本网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健康信息的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