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太阳位于黄经330°。《易·系辞》中提到万物“润之以风雨”,雨水,是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东风解冻,冰雪解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2024年2月19日,迎来了龙年雨水节日。
雨水气候特点: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初春小雨》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形象描写出雨水季节天色渐暖,万物复苏,雨水来临的鲜明气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雨水”过后,油菜、小麦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在中国人眼中,雨水节气对草木万物的生长非常重要。虞抟《医学正传》云∶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
雨水养生要点:
一要保持起居夜卧早起
“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老祖先们总结的生活经验依然是养生秘诀。雨水节气,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自然界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此时,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在睡眠上保持“夜卧早起”,这对春季人体阳气生发、维护健康大有裨益。
二要保持饮食少酸多甘忌辛辣
雨水时节,饮食方面宜清淡,应当少酸而多甜。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酸味入肝;脾属土,甘味入脾。木能克土,肝太强则会克制脾的功能。此时,应尽量少吃辛辣食品或酸味食物,以免助长肝气而影响或损伤脾胃功能。
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中湿气逐渐加重,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养生的关键为——疏肝健脾。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利湿。
阳气不足者可以选用粳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牛肉、花生、芝麻、大枣、蜂蜜等;气阴不足的人,就可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等。
三要保持着装“春捂”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日常应注意保暖,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当然,“春捂”也因人而异,老人、小孩与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体质偏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尤其是2月19至21日,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要特别注意“春捂”预防。
四要保持调摄情志
《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调节心情对保持健康特别重要,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应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与人为善,不斤斤计较。《黄帝内经》记载,五音对应于五脏,其中角音对应肝脏,听一些轻快的、明亮的音乐,都具有很好的调肝作用。多喝温水: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多喝温水可以帮助肝脏排毒,改善消化功能。合理搭配饮食:春季应当适量摄入新鲜蔬果、谷物、粗纤维等食物,减少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养肝护肝。适当运动:春季适合进行一些运动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球等,这些运动有助于提高肝脏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肝脏的代谢和排毒能力。均衡睡眠:保持合理的作息习惯,均衡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平衡肝脏功能,特别是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是非常有益的。
文章来源 | 治未病科 胡兴旺 (声明:本网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健康信息的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