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磊,男,汉族,1928年10月生,河南固始人。1952年9月参加工作,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本科学历,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83年调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
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传承特别贡献奖,河南中医药事业终身成就奖。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张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是2017“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2017“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张磊国医大师,德术双馨,名冠中原;他,育桃培杏,桃李满园。他,就是被中原百姓称为“菩萨”的苍生大医,89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张磊。
苍生大医,护佑中原
传承岐黄,桃李满园
张磊,幼读私塾,长而学医,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传承特别贡献奖、第三届河南省优秀医师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者。
作为中医大家,他悬壶济世,救助了无数病人;作为杂家,他儒学深厚,集诗、书、琴于一身;作为医者,他有一颗充满仁爱的诗心行医,无论出诊,还是在家坐诊,从来分文不取;作为师者,他熟读四书五经,授课旁征博引,教导学子热爱中医,要做到一辈子“铁杆中医”。
2017年6月,为表彰张磊对人类健康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张磊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张磊常说:“要多培养一批‘上工’,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
张磊1964年自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主讲《内经》、《中基》等课程,培养了18届优秀中医药本科毕业生、数以万计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退休后,依旧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培养学术传承人59名。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人,河南省省级名中医9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及中医研究院“名医带徒工程”继承人32人。
张磊视徒若子,倾心相传,授学不吝,传技把手。闻者彻悟,学者尽得。桃李芬芳,名家辈出。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有一半以上业务骨干是他的学生。徒弟孙玉信教授于2009年被评为“首届河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肝病科带头人,2017年,被授予“德才兼备、成就突出、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张登峰副主任医师成长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业务骨干。
耄耋之年,除了在医院、学校传、帮、带外,张磊还经常应邀到各地讲学、育人、传道,每年举办各类学术讲座4-5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磊提出并力推“盖庙请神”计划,在各县建立中医院,引进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有效提升了基层百姓的健康保障水平。
2009年,张磊倡议“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四重一突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原则,积极推动河南中医药大学设立“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和“平乐正骨传承班”, 张磊担任师承老师,亲自授课。
博极医源 悬壶精诚
近70年的行医生涯中,张磊在认真学习经典著作,广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不囿门户之见、勤于临床实践、不断推陈创新,总结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辨证思维六要”的临证思维模式和独具特色的“临证八法”主张,广泛应用于临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理论,闪耀着中医理论与百家融通的创新思维。
“动、和、平”的学术思想,即:和态下的运动发展观、和态失常的疾病发生观、病证变化的动态观、动态的和平辨治观、动态的求本治本观、临床用药的动和平观。“辨证思维六要”临证思维模式,即: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临证八法”,即:轻清法、涤浊法、疏利法、达郁法、运通法、灵动法、燮理法和固元法。
“辨病机之要,调邪正之偏。轻病轻取,重病重求。攻邪勿释正,扶正莫留邪。守法不泥法,有方若无方。”
张磊这种“动、和、平”的学术思想一直贯穿于临床的各个方面,且常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凡病必辨其偏。是偏胜还是偏衰,是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是脏腑的偏盛偏衰,还是邪正的偏盛偏衰,偏盛偏衰到什么程度,如此等等,只有明其偏才能纠其偏,只有纠其偏,才能得其平。
2、凡病必辨其真。疾病千变万化,往往呈现夹杂现象,但皆有其真。所谓真就是疾病的本质,只有抓住其最本质的东西,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进行辨证治疗,才能治得其当,迎刃而解。
3、凡病必握其势。疾病是动态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变化,尤其是急性病变化更迅速,有些病在用药以后,往往有新的变化,症变治亦变,就是这个道理。
4、凡病必平其心。心,包括病人之心和医者之心。很多患者患病之后,思想情绪很不稳定。从临床上看,因郁致病者有之,因病致郁者亦有之,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之心,除开给有药处方外,还须开出无药处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病人心得其平,才有助于病人治疗、康复。
一位女患者,心情烦躁,寐少梦多。因夫病早逝,伤痛久不能平所致。复诊时张磊赠诗一首:“陈罢病情述病因,病因不幸久伤神。应将往事全抛却,面对青山总是春”。又复诊时,患者果然心情大好。
治病用药如盘中走珠,因为疾病是动态的,若药不随病变而变,难免有“胶柱鼓瑟”之嫌。所以,张磊在“八法”之外,还总结了治疗内科杂病的“以常治杂”、“以奇治杂”、“以杂治杂”、“以简治杂”、“以守治杂”、“以变治杂”等诸多方法,始终把临证放在首位。
中医之所以经久不衰,疗效是根本。张磊说,中医疗效之实是谁也不可否定的。医学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衡量医生医疗水准的高低就是疗效这把尺子,尤其对于疑难病症和大症。既要防止“有方无药”,又要防止“有方无效”;既要防止药过于病,叉要防止药不及于病。
大医精诚,造福百姓
张磊认为,医生是治疗疾病的主动者,病人是被动者,医生对待病人要有仁慈之心、平静之心和平等之心,不要被势位富厚,贫贱丑陋所影响,更不能以术谋私。医德是体现在各个方面,要落到实处。提倡“书要多读,理要精通,自知不足,勤学莫止。医德务必高尚,医术力求精湛。病人为本,热诚清廉”。
从医以来,张磊即以“方精、药少、量小、效奇”蜚声中原杏林,救人无数。如今,虽已89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一、三、五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诊,是河南中医的“不老松”!4万余例保存完善的门诊医案,累计近500小时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张磊习医以来的辛劳。
1978年,张磊曾治愈一例小便不通的六岁半患者。
这位小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经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开始用导尿管还能导出小便,但导尿管一拔出,小便就点滴不出,用速尿剂也不行。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患儿家属找到了张磊。
张磊问诊后,认为患儿是肺气雍滞、肝失疏泄而导致的小便失常。遂用麻黄3g,杏仁6g,升麻4.5g,柴胡3g,生白芍9g,牛膝9g,生甘草3g,水煎服,药下须臾,探吐,遂即,尿液畅通。
患儿出院后,张磊又以补气养阴兼疏利之剂,药用生黄芪15g,生白芍9g,干地龙6g,怀牛膝9g,琥珀1g(冲服),滑石9g(包),冬葵子6g,生甘草3g,水煎服,数剂,病儿痊愈。
在国人的普遍认知中,中医擅治慢性病,治急病则是软肋,张磊却用不少成功病案证明了中医不仅擅治慢性病,在处理急症方面也是颇有优势的。
2005年9月,一位高龄吴姓脑病患者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主治医生说,能不能脱离危险,就看他的造化了。患者儿子邀张磊往诊,张磊急用参附重剂,结果患者迅速转危为安。
2008年夏季的一天,81岁的张磊在门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经是下午2点钟了。在学生的搀扶下走到医院门口时,却被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拦住了。老人说,女儿患狂躁型精神分裂症2年,为了给孩子治病都将家底掏空了,请张医生一定要救救她。
学生们都说,老师啊,这会儿身体都吃不消了,改天再看吧!老师却坚持要回诊室看病。等老师为老人的女儿开出处方,患者父女俩满意而归时,张磊却晕倒在了诊室。
后来,老人的女儿吃了药,日渐好转,每周都会来医院一次。张磊了解到她家情况比较困难后,决定为其免除挂号费。谁能想到,这挂号费一免,就是3年150多次!
50岁的娄女士来自平顶山,2016年初发现肺癌后,同年8月份到张磊处求诊。吃了大半年张磊开的中药汤剂后,不仅面色、体力较之前有明显改善,再做CT复查,病灶居然缩小了,她说,没想到中药这么神奇!
54岁的王女士,2010年被诊断为“克罗思氏病”。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病目前没有任何治愈办法,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把小肠一节一节截去,直至全部切除,但切除后的复发率仍然很高,死亡率也呈增长态势。在既没有治愈希望,未来也没有生活质量保障的极度颓丧下,王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张磊求诊。
如今,七年过去了,王女士不仅保住了小肠、生活质量得到保障,而且面色红润精神爽,她说:“没有张老师,我早就不在了。张老师开的药既便宜又有效,简直就是一尊活菩萨。”
由于医好的患者太多,张磊被患者称为“一号难求”的“菩萨”,好多病患挂不上号,便集体跑到张磊家中求诊,从此,张磊家中便成为医院之外的“小诊室”,每天都有从省内外以及海外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
凡上门求诊者,张磊皆不收诊金、不设药房,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普同一等;遇到贫困孤寡,张磊不仅为他们免费治病,还为他们掏路费、药费。
有一次,张磊中午坐完门诊回到家,已经1点多了。他前脚进屋,后脚就跟进来一个30多岁的女病人。“张医生,您吃完饭后给俺看看病吧,俺高烧十来天了,输液咋都退不下去,都快虚脱了……”原来,病人连着十几天高烧39到40度,试了各种办法都没用,就从平顶山农村一路转车来找张磊。等赶到医院时,张磊已经下班了,她便打听着跟到了张磊家里。
张磊一听病人情况,顾不上吃饭,赶紧招呼病人坐下,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了柴葛解肌汤。病人下午到医院取了药,一副药还不到10块钱。拿着药到郑州的亲戚家里煎服后,当天晚上,烧就退了。
还有一次,晚上9点多,一位严重大便不通、住院治疗一个月不见效,肚子胀得像面鼓的病人找到张磊家里求诊。张磊用药后,第二天,病人的大便就通了。
德术双馨,名冠中原
1500多年前,南齐褚澄说:“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这不仅是对医者医术的考验,更是对医者医德的考量。
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2016年初脖颈部开始长疔疮,大医院跑了,江湖小偏方用了,钱花了不少,可没治好病。一年来,脖颈部始终处在反复起泡、反复溃烂中。求诊至张磊处,张磊只用雄黄、巴豆(不去油)、大黄三味药制成丸让患者服用,患者只花了6毛钱,结果竟是:痛苦了一年的疔毒被彻底治愈。
同样是通乳,有些大夫大笔一挥就在处方上写上“穿山甲”一味,可张磊在治疗这种病时基本是用川芎、皂刺两味草药代替穿山甲,功效相当,但川芎与皂刺两味药的价格加起来却仅是一个穿山甲的零头。
一位12岁的小病人,从2016年10月开始,每天早上或晚上发烧,经当地医院抗生素等治疗无效后,又转至北京、上海以及河南省内各大医院检查、治疗,长达五六个月,前后花费数万元,各轮生化指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但孩子依然反复发热不退。转至张磊处,张磊先是用了小柴胡汤,后用升阳散火汤,15付药下来,仅用一百多块钱,药到病除,孩子病愈。
张磊开药,秉承“尽量让病人花小钱能治病”原则,罕见人参、阿胶之类的补药,他惯用的一味“补药”只有党参,在他看来,党参补气之效与人参相当,且药价便宜,一般百姓都能用得起。
张磊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多次荣获河南省老干部书法比赛奖励,《张磊医余诗声》诗词集,具有高深造诣,已出版三次,颇受读者欢迎;二胡独奏水平全校闻名。他认为这能修养内涵,启迪思路,对医学大有裨益。临证根据病人情况,有时会赠诗一首,作为“无药处方”,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既要开好有药处方,又要开好无药处方,方为至善。”
一位女患者,因为夫病早逝,伤痛久不能平导致心情烦躁,寐少梦多。张磊在治病之时,同时赠病人诗一首:“陈罢病情述病因,病因不幸久伤神。应将往事全抛却,面对青山总是春。”抚平了患者内心久治不愈的伤痛,她说:“未吃药,病已好了几分。”
54岁的白女士,48岁时因患乳腺癌,求诊于张磊。张磊看病人精神郁闷,开了处方后,随手写了一首诗相赠:“高山雪后着银装,明月清风相互彰。消去烟尘天朗朗,木兰跨马返家乡。”白女士没想到这位名医如此为病患着想,感动之余心情顿时平缓许多。再复诊时,病情也好了不少。
感于张磊常怀大慈、医者以术、济之以财,无欲无求、淡泊坦荡的大医情怀,河南省卫计委、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曾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张磊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活动。
张磊是中医后人学习的楷模,是病人心中治病救人的良医,他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殚心竭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张磊说,愿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上下求索,倾尽所能,贡献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