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辑录】
中方愿同马方携手努力,推进务实合作,落实好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将农业合作打造成双边合作新增长点,扩大教育、文化、艺术、中医药等领域交流,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共同推动中马关系加速发展,取得更多成就。
——辑自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马其顿总统伊万诺夫时的谈话
【关键词语】
1.务实合作: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传习录》:“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中华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拒绝空想、鄙视虚华。务实,就是实事求是;合作,就是各以己方之力联合他方之力共谋、共为、共成其事。
2.社会基础: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形态、人文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等。
【解读释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对立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明确指出要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必须从两个方面务实合作:一是“将农业合作打造成双边合作新增长点”,也就是要夯实经济基础;二是要“扩大教育、文化、艺术、中医药等领域交流”,也就是要夯实上层建筑。
将“中医药”而不是“医疗保健”并列于上层建筑的“教育、文化、艺术”与他国进行务实合作,这是一种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和创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不是将中医药仅仅看作是医学科学,而是始终将中医药视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民族复兴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资源,这也就是刘延东副总理所指出的,中医药是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因而,可以作为与“教育、文化、艺术”并列的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中医药学在中国的土地上起源、锻造、发展数千年,文献从医经七家承续到数百家,方剂从数百首发展到数十万首,药物从数百种增加到数千种、数万种。理论的更新、方法的丰富、技术的创新、药源的增长、疗效的提高,均可谓与时俱进,但其内在精神则一直是稳定的,并且贯穿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环节。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征程中,变的是形态与数量,不变的是精神;在其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与融合了其他民族乃至国外的医疗经验和方法,但其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由此,“中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所以,才有特色、有优势、有影响力并列入国际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的上层建筑领域。
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世界各民族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诸多领域的“西化”已是不争的现实,西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华文化中许多深邃内涵的失落,有的甚至无法再现。就像古建筑学,各地都有大量古建筑留存着,但是古建筑学的灵魂——设计思想、计算方法、施工技术和工艺诀窍,基本上失传了。
有批评者指出,中医学界西化或西医化的程度亦已令人触目惊心。正因如此,近百年来,除了别有用心、故意诋毁中医以期达到数典忘祖之目的者外,也屡屡有人借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或奋力拼搏的历史时期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甚至以西医的仪器检测挑战中医的平脉辨证。殊不知任何学术都可分为德(医德)、道(医道)、学(医学)、法(医疗法则)、术(医术)、器(医器)六个层级,脉诊是“术”,仪器检测是“器”,根本不在一个层级,根本没有可比性,根本没有评价胜负的意义。银行点钞员与点钞机比赛,究竟哪个点钞准、点钞快?当然有优秀点钞员的点钞比点钞机点钞还要准、还要快,但绝不能断言可以用点钞员代替点钞机,也不能断言可以用点钞机代替点钞员。又如,制造高压锅每部机器可日产千台,但制作景泰蓝只能用人工烧制,不可能日产千台,究竟是制造高压锅的机器科学还是制作景泰蓝的工艺科学?一者是“器”,一者是“术”,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层级,根本没有可比性,没有评价胜负的意义。况且,中医辨证,历来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仅仅是“四诊”之“切诊”之中的一种方法,真正的中医绝不会单以诊脉辨识其病证,更绝不会单以诊脉“自炫己技”。而且,从根本上说,中医学、西医学都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服务人民健康的“一体”的“左手”和“右手”,唯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发展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反之,如果“左手”和“右手”打架,只能造成“旁人看着笑,自己觉着痛”的“德者不甘为,智者不屑为”的结果。此类波澜,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有掀起,只要不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诋毁和攻击,就无需纠结、无需较劲、无需批评、无需指责,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沉淀,双方自然会“一笑泯恩仇”,何况双方本来就无“恩仇”可言?
另一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医学如果不彻底改变现今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育、科研、临床、中药研发等方面仿效西医、西药的状况,也将会像古建筑学一样,中国人只好看着自己民族的这一瑰宝黯然失色,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将成为传说,这个用于“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就有可能丢失。
“中医本姓中,杂糅难见功”。要以中医药为载体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走出去”,就必须拿出“真中医”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技术。当然,从学术探索和健康服务的角度,我们要积极推介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但是,合作的对方国家或地区面对中医药学的发源地,他们需要的正是道地的中医、道地的中药,而不是搀和着其他医学、其他药物、其他医技的“杂合面”。至于他们引进之后,如何与西医或当地医学结合,他们自己一定会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用不着我们给他们一份“杂合面”,让他们再分解、再提纯、再糅合,那样对合作交流反而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失去“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中医学既是整个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又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资源,中医学应该、也必须在这场文化复兴中发挥先锋作用,在国际合作交流发挥“钥匙”的作用,努力扩大中医药交流,为夯实国际关系的社会基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